杂说

杂说一

韩愈写了四篇《杂说》,这是其中的第一篇。在此文中,韩愈以龙和云相互依靠的道理,暗喻君臣之间的关系。

杂说一 #

[唐]韩愈

龙嘘气成云[1],云固弗灵于龙也。然龙乘是气,茫洋穷乎玄间[2],薄日月[3],伏光景[4],感震电[5],神变化[6],水下土,汩陵谷[7]。云亦灵怪矣哉!

云,龙之所能使为灵也。若龙之灵,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。然龙弗得云,无以神其灵矣,失其所凭依,信不可欤。

异哉!其所凭依,乃其所自为也。《易》曰:“云从龙。”既曰龙,云从之矣。

【注释】

[1]嘘(xū):吹。

[2]玄间:宇宙。

[3]薄:迫近。

[4]伏:遮蔽。

[5]感:通“撼”,动摇。

[6]神:变幻莫测。

[7]汩(ɡǔ):淹没。

【翻译】

龙吐出来的气变成云,云本来就不比龙灵异。但是龙乘着这云,可以自由往来于天地之间,它逼近日月,能遮蔽日月的光芒,它的感应能撼起雷电,变化神奇莫测,于是使雨水降落于大地之上,奔流于山谷之间。云也是奇异灵怪的呀!

云,龙能使它变得灵异;而像龙那样的灵异,就不是云能使它那样的了。但是龙如果得不到云,也就无从使它的灵气显示出来。失去它所凭借的东西,是真的不行啊!

奇怪呀!龙所依靠的东西,竟然是它自己所创造出来的。《易经》上说:“云跟随着龙。”既然叫龙,云自然会跟从着它了。

【解读】

这篇文章以龙来比喻圣君,以云来比喻贤臣,写法委婉曲折,变化多端。文章一句一转。每作转折都表达不同的意思。开头处说云没有龙那么灵异,但接下来一个“然”字,语意开始出现转折,论说龙可以乘着云自由往来于天地日月之间。下面说龙能让云变得灵异,但若是没有云的话,龙是无法显示灵气的,说明了龙与云相辅相成、相得益彰的关系。这篇文章用了两个“然”字,引出六节转换,把云和龙的关系描述得清晰明了,足见其用字之传神。

清人吴楚材、吴调侯点评此文说:“此篇以龙喻圣君,云喻贤臣。言贤臣固不可无圣君,而圣君尤不可无贤臣。写得婉委曲折,作六节转换,一句一转,一转一意,若无而又有,若绝而又生,变变奇奇,可谓笔端有神。”

杂说四

人才问题是每个时代都关注的话题。韩愈这篇文章名义上说的是“马”,其实是说人才,“伯乐”也是暗喻那些专门负责选拔人才的人。此文借千里马的埋没与否完全取决于伯乐这一现象,讽刺了中唐以来对人才的压抑。

杂说四 #

[唐]韩愈

世有伯乐[1]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故虽有名马,只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[2],不以千里称也。

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是马也,虽有千里之能,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[3]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

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,执策而临之曰:“天下无马!”呜呼!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!

【注释】

[1]伯乐:相传是春秋时秦国人,名孙阳,以善相马著称。

[2]骈(pián)死:一起死去。枥(lì):马槽。

[3]见:通“现”,显现。

【翻译】

世上先是有了伯乐,然后才有了千里马。千里马是经常有的,而伯乐却不是常有的。所以虽有名马在世,也常常是屈辱于庸夫的手中,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,不会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于世。

千里马,一顿饭可能要吃光一石的粮食。喂马的人,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,因而不把它当作千里马来喂养。这样的千里马,虽有日行千里的能力,却因吃不饱而力量不足,它的能耐和俊美就显露不出来。况且如此情形之下想要让它有与普通的马一样的表现还不能够,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?

驾驭它,不能因其本性而加以驾驭;喂养它,不能满足它发挥神骏本色所需要的食物;听到它鸣叫,不能理解它的意思;却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对着它说:“天下没有好马!”唉!难道是真的没有好马吗?还是人们真的不认识好马呢?

【解读】

本文通篇以暗喻写作,用洗练的文字将伯乐昏庸、千里马被压制的情形描绘得惟妙惟肖。末段中一句“天下无马”,可谓惊世骇俗,与其说是讥讽“伯乐”的有眼无珠,倒不如说是作者对人才得不到重用而表达出的愤慨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