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斯谏逐客书

题解 #

秦国以善于招揽人才著称,商鞅、张仪、范雎等名相都不是秦国人,但是三人都为秦的强盛做出了贡献。战国末年,韩国水工郑国为虚耗秦国国力,避免秦国入侵韩国,所以建议秦王大修水利。不料,郑国的意图被秦王发觉,秦人认为外来的人才并非真心效忠秦国,就建议秦王逐客。秦王政觉得有理,就下了逐客令。大臣李斯是楚国人,也在被驱逐的行列里,于是他写下这篇《谏逐客书》,追述客对秦国的贡献,并指出客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必要条件。李斯的文章观点鲜明,利害关系清晰,秦王最终接受了他的请求,逐客令遂宣布废止。

李斯谏逐客书 #

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[1]:“诸侯人来事秦者,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,请一切逐客。”李斯议亦在逐中。

斯乃上书曰:“臣闻吏议逐客,窃以为过矣。”

“昔穆公求士,西取由余于戎[2],东得百里奚于宛[3],迎蹇叔于宋[4],求丕豹、公孙支于晋[5]。此五子者,不产于秦,而穆公用之,并国二十,遂霸西戎。孝公用商鞅之法[6],移风易俗,民以殷盛,国以富强,百姓乐用,诸侯亲服,获楚、魏之师,举地千里,至今治强。惠王用张仪之计,拔三川之地,西并巴、蜀,北收上郡[7],南取汉中,包九夷[8],制鄢、郢[9],东据成皋之险[10],割膏腴之壤[11],遂散六国之从,使之西面事秦,功施到今。昭王得范雎[12],废穰侯[13],逐华阳[14],强公室,杜私门,蚕食诸侯,使秦成帝业。此四君者,皆以客之功。由此观之,客何负于秦哉!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,疏士而不用,是使国无富利之实,而秦无强大之名也。”

“今陛下致昆山之玉,有随和之宝,垂明月之珠,服太阿之剑,乘纤离之马,建翠凤之旗,树灵鼍之鼓[15]。此数宝者,秦不生一焉,而陛下说之[16],何也?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,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,犀象之器不为玩好,郑魏之女不充后宫,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[17];江南金锡不为用,西蜀丹青不为采。所以饰后宫、充下陈、娱心意、说耳目者,必出于秦然后可,则是宛珠之簪、傅玑之珥、阿缟之衣、锦绣之饰[18],不进于前;而随俗雅化、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。夫击瓮叩缶,弹筝搏髀[19],而歌呼呜呜、快耳目者,真秦之声也;郑卫桑间[20],韶虞武象者,异国之乐也。今弃击瓮而就郑卫,退弹筝而取韶虞,若是者何也?快意当前,适观而已矣。今取人则不然,不问可否,不论曲直,非秦者去,为客者逐。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,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。此非所以跨海内、制诸侯之术也。”

“臣闻地广者粟多,国大者人众,兵强则士勇。是以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却众庶,故能明其德。是以地无四方,民无异国,四时充美,鬼神降福,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。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[21],却宾客以业诸侯,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,裹足不入秦,此所谓‘藉寇兵而赍盗粮’者也[22]。”

“夫物不产于秦,可宝者多;士不产于秦,而愿忠者众。今逐客以资敌国,损民以益仇,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,求国之无危,不可得也。”

秦王乃除逐客之令,复李斯官。

注释 #

[1]秦王:即秦始皇嬴政。

[2]由余:春秋时晋国人,逃亡到戎地,戎王命他出使秦国,被秦穆公看中。后来秦穆公设计离间戎王和由余,使之归秦,在他的帮助之下称霸西戎。

[3]百里奚:曾经沦为奴隶,后秦穆公用五张羊皮将他赎出,成为秦国的大夫。

[4]蹇叔:百里奚的朋友,后经百里奚推荐,成为了秦国的上大夫。

[5]丕豹:晋国人,后被秦穆公任命为秦国的将领。公孙支:字子桑,游于晋,后入秦国成为穆公的谋臣。

[6]商鞅:姓公孙,名鞅。曾经辅佐秦孝公变法,使秦国强盛起来。

[7]上郡:魏地,郡城在今陕西榆林东南。

[8]九夷:指巴蜀和楚国南阳一带的少数民族。

[9]鄢(yān):楚国别都,在今湖北宜城。郢(yǐnɡ):楚国国都,故址在今湖北江陵北。[10]成皋:亦名虎牢关,即今河南荥阳的虎牢。

[11]膏腴(yú):肥沃。

[12]范雎:魏国人,因出使齐国时被诬为私自受赏而获罪,后逃往秦国,受到秦昭王的赏识,成为秦国相国。

[13]穰侯:即魏冉,秦昭王母宣太后的弟弟,曾为秦相,专权三十年。

[14]华阳:即华阳君,秦昭王母宣太后的弟弟,因宣太后的关系而专权。

[15]灵鼍(tuó):鳄鱼。

[16]说:通“悦”。

[17]駃騠(jué)(tí):良马名。

[18]傅:附着。珥(ěr):古时的珠玉耳饰。阿缟:齐国东阿出产的白色丝织品。

[19]髀(bì):大腿。

[20]桑间:卫国濮水边上的一个地名。

[21]黔首:百姓。

[22]赍(jī):赠送。

翻译 #

秦国的宗室大臣都对秦王说:“各诸侯国来侍奉秦国的人,大都是替他们各自的君主游说和离间秦国的,请把所有的客卿一律驱逐出境。”李斯也在计划要被驱逐的行列里。

李斯于是上书秦王说:“臣听说官吏们正在计议要驱逐客卿,臣私下里认为这是错误的。”

“从前穆公访求贤才,从西戎争取到由余,从东边的宛得到百里奚,自宋国迎来蹇叔,从晋国招来丕豹、公孙支。这五位贤人都不是秦国人,可是穆公重用他们,因此吞并了二十个国家,于是称霸西戎。孝公施行商鞅的新法,移风易俗,人民生活因此殷实富足,国家也因此富裕强大起来,百姓乐于为国效命,各国诸侯也都亲近或臣服于秦国,后来秦国击败了楚、魏两国的军队,占领了上千里的土地,直到今天还是安定而强盛。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,攻占了三川地区,向西吞并了巴蜀,向北收得了上郡,向南攻取了汉中,兼并了许多蛮夷部族,控制了楚国的鄢、郢两都,向东占据了险要的成皋,割取了大量的肥沃土地,于是拆散了六国的合纵盟约,使他们面向西边侍奉秦国,功业一直延续到现在。昭王得到范雎,免去了穰侯,驱逐了华阳君,加强了秦王室的统治,制服了豪门贵族的势力,逐步吞并了各诸侯国,使秦国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。这四位国君的成就,都是凭借了客卿的功劳。从这些事实来看,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呢!假使从前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,疏远贤才而不任用,这样就会使秦国无法拥有雄厚富裕的实力,而且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。”

“现在陛下获得了昆山的美玉,拥有了隋侯珠及和氏璧,悬挂着明月宝珠,佩戴着太阿宝剑,骑着纤离的骏马,林立着翠凤羽毛装饰的旗帜,竖起了鼉皮大鼓。这几件宝物没有一样是产自秦国的,但陛下却喜爱它们,这是为什么呢?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才可以使用,那么夜光之璧就不能装饰在朝堂之上,犀角、象牙制造的器皿就不能成为玩赏之物,郑国、魏国的美女就不会充满您的后宫,骏马就不会养在您的马厩之中,江南的金、锡就不能用来制作器物,西蜀的丹青就不能用来增添色彩。假如用来装饰后宫、充作姬妾、娱乐心意、快活耳目的东西,一定要秦国出产的才可以,那么,镶着宛珠的簪子、嵌着珠玑的耳环、东阿的丝绸衣服、刺绣华美的装饰,就都不能呈献到君王面前;而衣着时尚、妆扮文雅、容貌娇艳、体态美好的赵国美女,也不能侍立在君王身边了。敲瓮击缶、弹筝拍腿,呜呜地唱着歌以娱乐耳目的,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;而郑国、卫国和桑间的新调,韶虞、武象之类的乐曲,都是外地的音乐。现在秦国抛弃敲瓮击缶的音乐而改听卫国、郑国的音乐,舍弃弹筝而采用韶虞之乐,这样做是为什么呢?还不是因为令人快意的食物已摆在眼前,适合美观动听的要求罢了。如今用人却不是这个样子,不问是否合宜,不论是非曲直,只要不是秦国人就得离开,凡是外来的客卿就要驱逐出境,这样做,就可知秦国所重视的是美色、音乐、珠宝,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才,这实在不是用来统一天下、控制诸侯的方法啊!”

“我听说:土地广阔的,粮食就会充足;国家强大的,人口就会众多;装备精良的,士兵就一定勇猛。因此,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,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;河海不嫌弃各种支流,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;帝王不拒绝任何臣民,所以能显示出他们的恩德。因此,土地不论东西南北,民众不分本国、外国,四季都丰实美好,鬼神都来降福,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。现在秦国竟然抛弃人民来帮助敌国,排斥客卿以成就其他诸侯,使得天下的贤才退避而不敢前来西方,停下脚步而不愿再入秦国,这就叫做‘借武器给敌人,送粮食给强盗’啊!”

“物品虽不是秦国出产的,可是珍贵的很多;人才虽不是在秦国出生的,可是愿意效忠者不少。如今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,损害民众而增加敌人的实力,对内削弱了自己的国家,对外则和各诸侯结怨,这样下去,希望秦国不发生危机,也是不可能的啊!”

秦王于是废除了逐客令,恢复了李斯的官职。

解读 #

此文开头写客对秦国的贡献,引穆公、孝公、惠王、昭王等朝的史事加以论证。李斯在此处用了对偶的手法,文章整饬有节奏,气势恢宏,不容辩驳。

中间部分又以秦王喜好异地的奇珍异宝切入。而奇珍异宝同人才相似,也是产于外地,秦王对它很受用,但在用人上却“不问可否、不论曲直”,以奇珍异宝和人才的不同遭遇作对比,直指秦王重珍宝轻人才的荒唐做法。这一部分对比得当,滔滔不绝,绵绵不尽,有排山倒海之势。

文章最后说逐客的害处,那就是“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”,这是从反面说秦国不可逐客。全文收尾相贯,紧紧围绕逐客秦国必危这一主旨而展开。

清代过珙《详订古文评注全集》中说:“斯论逐客,起句便见实事,最妙在中间论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,独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。一反一复,略加转换,而意思愈明。其通篇为顺为逆,为连为断,为正为喻,为整为散,无法不备。”

文史知识 #

秦国成功的人才战略 #

秦国从秦穆公开始,由一个僻处西部的小国发展成为一统天下的皇朝,考其迅速崛起的秘诀,不能不谈到其成功的人才战略。秦穆公使尽一切手段招徕人才,他用五张羊皮赎来奴隶百里奚,用重礼将蹇叔请到秦国,用诡计逼使戎国大夫由余投秦,在三人的辅佐下,辟地千里,称霸一方。秦孝公发布《求贤令》,用高官厚禄吸引来卫国的商鞅,实行变法,秦国从此国富兵强,称雄天下。从大节上识人用人,不求全责备,是秦国人才战略的基础。对看准了的人才,秦国君主会委以重任,放手使用,始终支持其发挥作用。比如秦孝公不顾众人反对,坚定支持商鞅变法;比如秦昭襄王深信范雎,废穰侯,逐华阳君,强化王室权力。秦君在决策失误时往往能诚恳接受批评,绝不委过于人,如秦军战败于殽后秦穆公主动承认错误、承担责任。也正是因为尊重人才、善用人才的政策和作风,各国士人才纷纷来秦为其所用,帮助其最终统一六国。